中西结合治疗急危重症

时间
2008-12-02

今年入夏以来,到北京中医医院“贴伏”的患者络绎不绝。所谓“贴伏”,为中医“冬病夏治”的一种方法,对秋冬季常犯的呼吸道疾病达到治病、防病的功效。随着人们越来越崇尚天然保健疗法,传统医学中“治未病”的思想也正在逐步深入人心,“物美价廉”的中医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西结合治疗急危重症

2002年5月英国发生火车出轨事故,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此次事故中受重伤,英国医院宣布其“脑死亡”,回国后,经中医辨证论治,采用方药、针灸、按摩等手段综合治疗,保住了生命,创造了奇迹;2003年,SARS,这个让世界13亿人都无法忘记的病魔,袭击了32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内地治疗效果之所以好,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医药介入了治疗过程。可以说中医药挽救了大量SARS患者的生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清泉,从事中医急诊工作十多年。他告诉记者,中医的最大优势在于急症、危重症的治疗,中医学几次大的飞跃都与中医药治疗急症、危重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历史渊源来看,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再到金元时期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最后到明清时期的温病学说,中医本身就是治疗急症、危重症的。但近些年,中医的研究对象放在了慢性病的治疗上,却忽略了中医真正的优势——急性病。判断一个医生的学术地位高还是低,研究成果大还是小,也决定于这个医生是否能治疗危重病。

一位67岁的女患者,肺癌术后出现回盲部转移,并发了不完全性肠梗阻、肺炎,由于病情严重,患者很快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抢救中,在以西医方法进行积极的脏器功能支持治疗的同时,刘主任为患者进行了中医诊治,经中西药治疗两天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得到有效控制,急性肾功能衰竭痊愈。据东直门医院ICU的观察统计,对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脓毒症、严重出血性疾病等的抢救,中西药的结合应用,效果远远好于单纯西药。

中医物美价廉治感冒

今年年初的感冒突袭事件,让人们又一次领教到了中药汤剂的厉害。很多患者在吃了西药或者打了一个多星期点滴之后病情没有任何好转,有的甚至更加严重,而服中药却三五天就可基本治愈。记者当时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多家中医医院了解到,几家中医院的治感冒汤剂纷纷告急。这次的事件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医药的优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妇科专家郭志强教授告诉记者,中医的个性化诊疗是中医的特色,这跟西医是有很大差别的。所谓“个性化”,拿感冒来说,就是感冒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其病情、症状和愈后可能差距很大。比如两个患者都感冒了,一个患者可能需要偏温的药,另一个可能需要偏凉的药,这要根据每个患者的“症”而用药,所以患者最终服的药是不一样的。而对于西医,要看化验的结果,以“菌”来决定用药,所以感冒者最终吃的药可能是一样的。中医辨证论治的个性化治疗对于感冒,具有巨大的优势。

刘清泉主任也向记者强调,很多患者只要感冒就盲目的去医院打点滴,但不对症的打点滴治疗是没有效果的。从中医的角度上讲,输液属于“受寒”,相当于往身体里输入凉水,而年初的“风寒”感冒应该用温药,比如自制生姜加带葱白或带香菜的热汤服用。用中药治疗感冒也比打点滴要便宜很多,打一天点滴要100多元,3副中药才30多元,中药基本治愈的费用还不到打点滴一天费用的1/3。

中医土方成时尚

数千年来,中医以其简、便、廉、验的大众化和乡土化特色在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天打太极拳玩太极剑,喝姜糖水发汗治感冒,喝绿豆水清热解毒,吃羊肝清心明目,吃大蒜杀菌预防肠道疾病……这些“土”方法并没有在现代社会中被人们遗忘,反而成为了一种时髦。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也已自然的融入了人们的心灵,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的生活:“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药食同源”等思想都已成为现在人们普遍认可的中医文化;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无人不知。

就拿治疗肿瘤为例,西医以肿瘤的大小为标准,用药物把肿瘤缩小,但在瘤变小的过程中,可能病人也死了;中医治疗结果或许肿瘤没有变化,甚至稍微长大,但是病人却还能健康生活。

虽然中医的疗效与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它也不得不面对“中国制造”的中医有被“外国制造”的西医赶上并超过的尴尬。面对这些问题,郭志强教授告诉记者,中医目前存在的问题既有中医本身的问题,也有政策和社会的问题,这个状态不是单一方面所造成的。虽然中医药的疗效是肯定的,但是中医药有待自身整体提高,所谓医药不能分家,所以中药的剂型改革迫在眉睫,这是中医药生存与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